林桂華創作個展:再訪虛擬之窗

◎ 展期:2019.04.27 ~ 05.26
◎ 開幕:2019.04.27(六) 15:00
◎ 展覽座談會:2019.05.04(六) 15:00
地點:青雲畫廊 www.cloud-gallery.org
地址:台北市中山區明水路471號
開放時間:週二至週日 10:00 ~ 18:30

我們以「再訪虛擬之窗」作為林桂華此次個展的主題,從而討論期作品中的繪畫、景框與當下題材。展出作品包括不同時期的兩個主題,一是2017年以前的,以植物、花卉為主題作品,比如《風箏》(Kite)、《流光》(Flowing Light)、《發軔》(Commencement)等,這些作品使用丙烯顏料,配合型版與針筒的運用,使顏料自然在畫布上形成聚積、重疊與遮蓋,呈現出豐富的顏料疊層。另一批則是2017年後開始大力發展的對於「人」的主題的興趣,然而並不是傳統的肖像畫(portrait painting)題材,而是將人次至於某些特定的情境中,尤其關注「使用手機、平板電腦的人」,技法上也有所延續。

– 策展人╱簡麗庭

創作自述

每日晨起,就隱然感到一絲焦慮、一些興奮。想快點到工作室,看前一天傍晚收工後,作品變得如何?顏料乾透了嗎?色彩準確嗎?不同層次之間銜接得理想嗎?接下來怎麼辦才好呢?如此患得患失,週而復始。一股強烈的衝動,不斷驅策著我的創作。

科技、生活、創作與日常情節

我的父親是一位基層公務人員,收入勉強維持一家六口的生計。他下班後總是和台電眷村的鄰居們聚在一起,抱怨工作、牢騷解悶;偶而自練書法、養蘭花或帶照相機到處攝影,好似一位失志的藝術家。因此我自小學五年級就已經會使用相機,且常在照片沖出後,和父親討論光圈、攝影角度、構圖…等等;也可能因此讓我愛上科技產製品。

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,因緣際會從事國際貿易,花費大量的時間用敲擊式打字機處理許多商業文書。個人電腦出現後,基於改善效率以及對科技的好奇,又投入學習使用電腦和程式語言熱潮中,一路跟進熱情不減。尤其自2000年以來,網路興起與手機發展突飛猛進,人們日常生活幾乎與電子產品和手機須臾不離;這個現象引起我特別的興趣,因此萌生以此為繪畫主題的構想。此外,也描繪我日常活動。這次個展的主軸,源自於成長背景、生活和工作經歷。對我而言,「生活即藝術,藝術及生活」。

畫中的角色、人物、多半是我熟悉的親友!畫中的幼兒,雖然還不會說話識字,卻能夠在父母的手機中,迅速找到他們想看的照片和動畫;常見原本哭鬧不休的幼兒,只要一接觸手機或iPad,便立刻安靜地注視螢幕,這在在令我感到震撼!伴隨他們的成長,這些科技產品,將對他們產生莫大不可預期的影響。而成人也不例外,不論什麼場合,總是人手一機,旁若無人地緊盯螢幕;有的若有所思,有的據以和鄰座交換訊息,有的對外聯絡,有的回覆電郵……,不一而足。其中更有一位身兼數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長,即使聚會周遭賓客擦肩磨踵Karaoke歌聲不歇,他仍聚精會神在手機上辦公,專注公務。我喜歡描繪人物,即使他們身處燈紅酒綠的宴會中,我仍不免聯想到他們學有專精、服務社會可敬的一面。畫著畫著,我腦中不停想像著未來人與科技結合的世界!

談到畫人物,實在比畫其他題材有趣多了;因為人有七情六慾,存在於臉部表情與言談舉止中;只要捕捉些許神韻,就能讓觀眾產生諸多聯想。像是一齣默劇,演員和觀眾之間,可視與不可視的戲中情節持續發展著,即使觀眾離開了戲院,劇情仍在觀眾腦海中發酵著。

建構、破壞、反覆與周旋

每件作品的完成,必經四個轉折。開始時,選定一個特定的主題,腦海中建構好一個完好的圖像、興奮的期待影像成真。在快速打稿、上色、潤飾後,已經可以視為一幅四平八穩的好畫。只是一向不安份的另一個我,立刻蹦出來質問:這樣的畫與他人何異?若無特殊之處,多一幅有意義嗎?

於是陷入長考!收起欣然自得的慣性思維,沈澱下來動手改變!這改變,不是變好就是變壞。要冒險嗎?要!沒有別的選擇。

不幸的是通常會變壞。痛苦產生了!至少有十天半個月惶惶不可終日,因為不能畫壞了就拋棄,否則下一幅面臨的問題依舊。因此,在不確定與不安中,要不斷嘗試各種可能的方法改善搞壞的畫面。過程中,有時必須深思熟慮,屏息輕描。有時必須迅速揮灑,不及用腦,奇的是在一陣盲亂中,靈感最常來敲腦(是苦行的獎賞嗎?)。行動後,往往遇見一幅令自己驚艷的好畫。

最後我會花數天不等,坐在完成的作品前,回想過程、細心檢視每一寸、做最後的潤飾。有時,我會再畫一幅類似的作品,以確定使用的技巧(受控制的、偶發的)是可複製的。這也是為什麼我常有兩幅相似的作品。偶而也會多畫幾幅自娛。

檢視時要思考許多面向,例如:
主題強度夠嗎?(下一幅可做的調整?)有瑕疵的地方需要修正嗎?(太完美會讓人透不過氣)要保留多少比較生動有趣?對比的元素夠多嗎?例如線條曲直、快慢、色塊面積、明暗、色相…等等。對比元素越多,越能顯現生命力。世間沒有完美的事,只能讓對立、衝突、幸與不幸共存。

我喜歡對事物的認知不斷歸零,再重新開始。找盡機會嘗試新的可能。往往畫過某一特定的主題或較放的畫風,就會回返傳統的畫法,重整心境。如此反反覆覆,可以常保新的思維,跳脫固有框框。可以避免不斷自我複製。

創作實踐:行深、行難、行慮、行易

藝術看來簡單,但看深了卻常不著邊際。我矢志成為一位專職藝術家;唯有全職、全力投入,才有機會接觸到藝術領域的專家翹楚們,並實際了解藝術的各個層面。我喜歡工作,喜歡和認真工作的人往來;唯有熱愛自己的工作,才會在遇到挫折或瓶頸時,仍舊全力以赴不退卻。

透過身體力行,我逐漸理解成為專業藝術家需要具備什麼條件,也已意識到所面臨的挑戰;同時卻也激起更多的好奇,藝術的真諦究竟為何?現階段的我,除了創作,也只能繼續創作吧!如同美國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說的:「別想著要創作藝術,做就對了。讓別人來決定它的優劣,是喜歡或是討厭。在他們做決定的同時,繼續創作出更多藝術吧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