雲:林老師您的工作室好專業,能不能請您介紹一下工作室?
林:這個工作室是我每日創作的地方,每次創作到一個階段,我還不確定作品的狀態是否滿意,我就會在作品前去審視我的畫面,去尋找畫面哪裡可以強化,哪裡可以修飾,或者就是先這樣吧…直到創作累積到某一個數量,我就會開始轉變,因此這個空間基本上就是讓我思考創作的地方…工作室的兩區書架,一區是國外的、一區是國內的資料,因為我感覺很多事情,中西之間的想法概念都不太一樣,包括創作的文章論述所探討的重點不同、觀點不同以及藝術家創作的樣貌也十分不同,也因為我研究色彩,所以這邊有一大部分的書籍是在探討色彩,其中也有我早期學習人像素描的解剖學書籍,我的學習歷程就是透過繪畫老師的傳授、美術史與藝術理論的學習和書本上的研究,在這兩區書架之間的就是我進行創作前置構思的辦公室,我主要在這個地方用電腦寫文章,或者用打字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做一個紀錄,這個地方通常沒有人來跟我討論創作,因為我也喜歡一個人獨自的思考。
在工作室的後方,是我自行設計的畫架牆,我曾經在這裡創作過300號的大作品,因為這個畫架是可以組合變化的,所以我會依照畫作的尺寸,自己動手來調整,每次動手起來都讓我非常起勁,因為我很喜歡自己動手做東西。
這個工作室的四邊都是很大的落地窗,陽明山的光線很好,所以我平常創作的時候都是不開燈的,所有的作品都是在自然光之下完成,創作累的時候我會看看天空,是一種放空,然而看完天空後再去看我的畫作,我很容易地去微調到我理想的準確色彩。
雲:老師的創作非常當代,請您介紹一下您的創作觀點。
林:說到繪畫有一件事情很有趣,就是說我本來以為繪畫就是要把畫面畫的美美的,然後到處去看各種展覽,到美術館、到畫廊。多半看到的也都是風景有關的東西。我以為畫畫就是這樣子,所以我就從風景畫開始。然後我就到處照相,再把它畫得美美的,一直到後來認識了一些專業的藝術家,我漸漸知道好像繪畫不是只有這樣子。
我的創作有些時候不是純視覺的,因為藝術有不同的手法,每個人也都有不同的見解,我都很樂意去聽,任何人都可以給你很多的見解,就好比很多人會說繪畫應該是怎麼樣的,例如這個物體,你應該要畫在什麼位置上,構圖才會完美、構圖才會嚴謹,我認為我需要知道這些見解,但也因為這些見解我更想做出不一樣的東西,要設法突破,尤其是當代藝術很多元,很多實驗性的,這是我所追求的。好像一個釣魚的人,永遠在期待還沒釣上來的魚,這條魚會是最大條的…會是最好的。這也是為什麼我天天耗在這裡,我覺得我只要繼續做,有一天終會做出更完美的作品。如果有一天我做出來了,我可以告訴別人,那是一個過程,過程中一直改變,一直不斷地嘗試。即使一樣的東西,一樣的構圖,我還是會一再嘗試。只要能夠更接近我心中的影像,我就會持續做。那是一個信念,是我內心所渴望的。
雲:能否請老師介紹一下您繪畫時會用到哪些技法以及工序。
林:說我繪畫的時候一開始我會想好一個主題,然後再想如何構圖;構圖就有一些值得我去思考的部分,比如說我需要用到照片。要如何將它變成一個完整的畫面?
我通常會用到很多技巧。譬如構圖的線條,線條本身就是一個很有生命的東西,再來我喜歡去背景,然後把這個景深壓縮到很平面,可是又看得到他其實是一個立體空間。然後讓這些人物在裡面,好像很現代又可以辨識。我還會用到網版的技巧,用版畫的方式,用滾筒去壓它,會造成比較豐富的層次在裡面,讓人家可以探討、看進去,而其實它只是一個平面的影像,甚至是素色的。有時候會選定某個顏色成為畫中的主題。但因為素色的平面,需要增加所謂的肌理,我會另外用針筒、吸取一些顏料在上面揮灑。因為顏料的稀釋度不一樣,有時候很厚,有時候很薄,等它乾了以後就會造成一種自然的肌理,這樣就增加它的豐富性而且更加生動。再者,不時運用幾種不同技法,往往有機會產生不是預期能產生的效果。
雲:請您談談您如何去進行你的創作,背後的精神是什麼?
林:其實我的作品每一件都可以講述非常多的東西。通常我會去尋找我要的素材,接著把我心中的影像給組合起來,然後嘗試在畫布構圖。在這個階段好像已經四平八穩了。但其實那是解構的開始。我必須思考如何改變畫面?才不會若入俗套。解構的方法很多,要塗幾層顏料?上幾種顏色?是否要在框線內?我通常選擇不是我過去所使用的方式。但那會有兩種可能,一個是作品很意外的效果很好,一個是搞砸得一塌糊塗。通常後者比較常見,常常要下班的時候才搞砸,我回去的時候就一直想,睡覺的時候也還在想,回到工作室我就會動手設法改變它,一直調整。在這過程中我常常在「想放棄」與「想改變」這兩者間迴盪,但始終期待這樣的創作有意想不到的狀態降臨。也許很多人會問,創作一定要搞成這樣嗎?但這種創新,這種意外狀態的出現,卻是我深深追求的!每次創作的開端都是種歸零,至於創作中畫的是什麼東西,為何有這麼多創作的系列,不同的形式,其實畫面背後的精神都是一樣的。為甚麼要這樣做?因為每畫完一張,我總認為還可以再做出更接近我心中影像,就再做一張。即使是同樣的構圖,我還是可以不斷的嘗試做出新貌。基本上我的畫面有很多具象的東西,但我所探討的不是具象與抽象的關係,其實繪畫本身就是一個感性的東西,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框框。而我的內在就有一股很強的驅動力,想要突破過往的框架,不被過去所規範。.
雲:老師最新的這個系列跟以往的作品十分不同,能否請老師談談這個系列。
林:當然除了風景以外、靜物以外,我應該做更多不同的嘗試,所以我就開始畫肖像畫。肖像畫的起點是將人物用比較現代的手法去呈現它,但是裡面的內涵是甚麼?就變成我要去認真思考的。因為這樣的思考,我認真觀察我周遭的人物,還有這個社會的脈動。我發現3C用品變成多人生活的必需,到處都可以看到很多人在使用。
在我這個新的創作系列,有很多人物。這些人物大多是鼎鼎有名的企業界人士,他們在社會上都是很有地位的。他們時常思考工作有關的事務,開口都在談論工作的事情。你認為工作不重要嗎?錯了! 工作對於他們是很重要的,我也很佩服這些人,任何時候遇到任何事情,都能隨時靜下心來處理事情。因為他們都有手機,可以立即處理事情,因此我把他們畫進我的畫面。我實在很敬佩這些成功的人,他們時常都在想什麼事情是可以對人類有貢獻的。這個系列裡有些畫面是在關注大人,有些是在關注小孩,我覺得這個世代的小孩,從小接觸3C產品,不管是手機、平板或電腦,他們都可以很直覺的去使用它,只要拿到手機就可以在這個小小螢幕中,找到任何他們想看到畫面。他們通常能夠很勇敢的按鍵,進到他想看的小天地。透過這個小小視窗,他們能夠得到無上樂趣。我常常和朋友聚會時,發現會有三群團體:先生們都在看手機聊工作內容,小孩子都聚在一起用手機看卡通、玩遊戲,而太太們都聚在一起唱卡拉OK放鬆,而我就在這三群人之外默默地拍照、默默地觀察別人,自身處於這狀態中,我覺得十分有趣。
雲:林老師你創作這麼多年了,對於未來有什麼期許嗎?
林:學習繪畫的過程,其實是先從人體素描開始進入,接著接觸越來越深的美術史與藝術理論,後來才知道原來繪畫有五大門類:歷史畫、肖像畫、風俗畫、風景畫、靜物畫,知道這些繪畫的特點脈絡,讓我能夠更深入的去了解繪畫的進程,到當代藝術後,也才更能知道怎麼去突破自我的創作。藝術史的演進,是不斷突破的,而我每日的創作態度是像在工作一樣,每天都很珍惜我的時間,努力執行我的創作計畫。創作本身並不是那麼的愜意浪漫。不像一般人認為的藝術家生活,或因太無聊找個興趣來打發時間。我是很珍惜我的創作生命,我也期許在未來我能不斷突破,在創作上能夠更到達一個新的層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