策展文

60年代,彰化女中有一位面容清瘦的美術老師,理著一短平頭,褲袋裡總插著一把牙刷,手拎著一個琺瑯質漱口杯在校園晃走。一天,他抱著一座石膏,搖擺著走進其中一間教室,告訴同學,上課就畫石膏像。沒有指示、示範,也沒有多話,就轉身離開,只留下同學們面面相覷。這位率性的老師就是李仲生,而坐列其中的學生,是林桂華。

林桂華至中年後,從商界隱退,發現生命的未竟之願,竟是源自李仲生在彰女時期給她的啟發,當年的天馬行空塗鴉,不受規範的率性表現,讓她在中年重拾畫筆地延續,承她一貫的理性,以及忠於自我的感性,在視覺創作中實踐了自我。林桂華現今的面容,不見女強人的幹練,反而在笑意滿盈的眉宇間,流露一如過往的生命堅持。20年來的創作歷程,她褪去各種標準化繪畫技巧的濾鏡,讓藝術只為自己而生,沒想討好誰,持續以反思創建自己的文本。

藝術家是什麼?真是個大哉問

在這個迅速貼標籤、洗標籤的現世裡,對於沒有學院經歷的林桂華,藝術家的身份認同,來自於一位女性角色的自我認同,及人性中的情感特質。一甲子對藝術的熱愛,驅使她如職人般全心全意的專注,自學成才,從創作歷程中體會與感悟 ,加上對生活的思索探尋,讓她立志當個不造作的藝術家。
創作取材上,她擷取近距離的生活周遭; 形式上,富冒險心的大膽嘗試,從早期微觀花卉的百態,以本能性的表現力創作出量體龐大,充滿生命力的高彩度花卉。近年在創作上,產生創造性的裂變,以個人化的視覺語言,開始為人物創作。

蕭瓊瑞教授曾為文:「以人形出發,也是李仲生學生創作常見的類型。」

林桂華,從自我認知中反芻生命歷史,研究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遠近,從觀看中獲得靈感。近距離的關注家庭、家人,構築出家庭相簿中的故事,她以繪畫的手法處理家庭照,以攝影為本質的寫實繪畫「再現」。大量的家庭照片中,捕捉瞬間的情境並加以組織,取代設計安排好的畫面,予人耳目一新的感受。

林桂華以3C革命為題,推出系列人物作品。美國攝影家斯蒂格利茨曾說:「只有探討忠實,才是人們的使命。」林桂華以女性角色在畫布上敘寫個人化主題,推進理想主義、對現世科技與人的關係提出質疑。
此次展出的作品,以兒童形象居多。畫面中孩童的純真是年齡使然,也指出一種特定的生命與心理狀態,動態的瞬間表現出兒童的稚拙天真,三二成群的稚兒被手機、平板、電腦等佔據的畫面,彰顯出現代科技的癮症,人人幾乎避無可避的被支配,矛盾與違和互為需求。

作品中定格的肖像,多賦予了高明度、高彩度的色彩性格,也有被刻意的反白或扁平化,模糊了人物辨識性,反映出虛幻與真實。畫面看似不經意的裁切,也闡明作品的影像性。其中作品〔小溪 (二)〕、〔加油〕中,兒童的動態存在於瞬間的靜止畫面,均衡穩定的結象表現出創作形式,肢體的姿態和模糊抽象的背景,產生意境建構與觀者思維上的動感。

林桂華的溫柔輕盈,自成一門內斂的創作派系。在此系列作品中,兩桂華以影像敘事手法,表達出人類與科技之間,應想方設法保持一種理性的清醒,並以一種溫和的柔意, 觀察3C癮症這種社會負能量,從觀看讓其真實落地,如儀式般地在畫布上以反映正。每件創作皆直視嚴肅議題,卻以輕鬆溫和的方式表意。林桂華擇柔軟縐摺的思考,取代剛強直面的硬性,在創作中向藝術價值提出反思,柔性地向普世社會價值叩問,是否能從生活模式的改變,脫離3C產品對人類的剝削,或起碼能與之持以一種平等、互為應用的對等關係,更進一步的期望在被現實串流、被環境遮蔽的人性再現。

林桂華即使已屆耳順之年,但她的人生哲學,不選擇停止,對世界萬物充滿好奇,隨時都期待點燃撞擊一些靈感火花,藉由不斷重生和蛻變,轉化為生命不可或缺的能量,讓生活即藝術,且藝術即生活。

加油